新华社“雪龙”号8月24日电(记者璩静)参与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的科学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最新研究发现,一些新型溴代阻燃剂、全氟烷基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物质首次在北极高纬度海区出现。
参与本Kaiyun次科考、来自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的蔡明刚博士说,这些新型持久性有害污染物对生物和人类多具有致畸、致癌以及内分泌干扰等特征,它们对北极地区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应当引起更多关注。
据介绍,自中国开展北极科考以来,尤其是2008年和2010年开展第三、第四次北极科考后,科学家在海洋大气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获得大量重要样品,通过后续样品处理和数据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北极地区污染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蔡明刚说:“从已有研究结果看,以有机氯农药为例,自上世纪80年代这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被禁止生产及使用以来,这类物质在北极海水中的浓度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一直以来,北极地区就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也是北半球人类活动产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埋葬地”。专家认为,随着北极环境快速变化、海冰融化加剧以及人类活动增加,北极海域可能逐渐从一些传统污染物的“汇集地”变为“源头”。
蔡明刚进一步解释说,中国科学家对大气和海水中传统持久性污染物进行了实际观测和模型预测,最新结果显示原有平衡可能已被打破,包括多种有机氯农药在内的污染物通过海气交换重新释放进入大气,进入食物链从而传递进入北极高等生物甚至人体中。
“北极地区海洋环境问题研究不是区域问题,世界各国在北极海洋环境研究与保护方面的合作应进一步加强,”蔡明刚说。
8月2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穿越北极东北航道首次到达北冰洋大西洋扇区进行海洋调查。这次调查历时10天,共完成17个站位的多学科综合科考任务,在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具里程碑意义。蔡明刚说,这些定点站位和走航观测将为中国首次开展大西洋、太平洋洋流和大气输送对污染物传输机制影响的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新华社“雪龙”号8月21日电(记者 璩静)当地时间20日晚,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离开冰岛第二大城市阿克雷里港,结束为期4天的正式访问。这也是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首次访问北极国家。
这次访问期间,中国和冰岛共同举办了第二届中冰北极科学研讨会、阿克雷里北极合作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两国科学家就北极科考、海洋观测、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展开了学术交流。此外,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还与冰岛大学、冰岛研究中心分别就共同在冰岛阿克雷里市建立中冰联合极光观测台、在上海建立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究中心等问题签署合作备忘录。详细内容
新华社“雪龙”号8月14日电(记者 璩静)14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大西洋冰岛附近海域开展以海洋地质学为主的海洋调查。这不仅是Kaiyun我国极地科考史以及海洋调查史上首次在北大西洋开展科学调查,也是我国首次与环北极国家进行古海洋学合作研究。
经冰岛政府批准,这次海洋调查作业包括4个站点的海底沉积物采样和海洋水文环境调查,主要考察冰岛海域地质历史时期中大尺度高分辨率沉积记录、火山灰地层学、陆地冰川形成和分布等内容,旨在通过这些记录揭示北冰洋地区古气候事件。详细内容
本文由:Kaiyun中国,Kaiyun平台官网,Kaiyun官方入口提供